三国故事从晋宋以后,就在民间传说和野史笔记中有所流传。到北宋时代,还出现了专门讲三国故事的说唱艺人。说三分就是当时很有名的专门讲述三国故事的书目,可惜当时的话本没有留传下来。元代有两种平话本保存下来,即《三分事略》和《三国志平话》。除平话以外,宋元时代还出现了各种以三国为题材的三国戏,如皮影戏、傀伤戏、南戏等。经过许多世纪的积累,三国故事已经十分丰富,说书的艺人已经将三国故事演绎得非常系统化,具有了长篇小说的初步规模。但直到《三国志平话》,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小说,有不少人物是杜撰的,有关人物之间的关系、时间、地理、官职、制度,与历史事实根本不符,所以它只能在民间流传,甚至出现过三国群英传OL游戏和三国群英传OL私服。
真正使三国故事为知识阶层所接受,并逐步成为全民文化的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确实是基本上按照《三国志》和裴注编写的一部演义小说。除了《三国志》和裴注外,罗贯中还参考了《资治通鉴》和其他一些史籍,因此,其书能成为一部比较正规,能被人们所认可的历史小说。
但《三国志通俗演义》并不是《三国志》等史籍的翻版和重复,而是在史书的基础上,汲取了民同三国传说、三国戏以及《三国志平话》等内容,如桃园结义、连环计、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借东风、七擒孟获等,这些故亊在正史中没有,但又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所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为一部雅俗共赏、能受到不同层次的人欢迎的一部作品。
《三国志通俗演义》至少成书于明初。现在传世最早的是成书后一百多年的版本,即塞靖刻本。此后,相继出现了许多刊本,现存各种版本有二十多种。但文本之问没有太大差异,文字上有少量不同,有的加了插图、评语,有的在卷数和回目上有所调整。直到淸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模仿金圣叹评改《水浒传》的作法,对明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了较大增删和修饰,将回目大加调整,每回加上总评,文中又加上小注,标目为第一才子书,并假托古本,这就是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毛氏父子虽然对《三国志通俗演义》做了许多删改,但原书框架基本没变,所以人们还是把罗贯中作为《三国演义》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