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达轻敌是来自于过分的自信,而轻敌又导致对形势的估计和谋划上的重大失误,孟达的轻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件事中。孟达在第一次给诸葛亮带的口信中说,只要自已径取洛阳,诸葛亮取长安,两京就可大定。可见,他把事情看得很容易了,好像是探囊取物,手到擒来一般。当诸葛亮告诫他须万全提备,勿视为等闲也的时候,他却回信说:窃谓司马懿之事,不必惧也。并再次说:司马懿即来,达何惧哉?丞相宽怀,惟听捷报(见第九十四回)!当司马懿派人前来施稳军之计时,他便完全相信司马懿此时约离宛城,望长安去了的欺骗,心中暗喜,认为吾大事成矣!(见第九十四回)
从孟达的这些语言行为中可以看出,他认为自己这次举事,肯定会马到成功,所以根本就没有把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放在眼里。因此他又对形势作出了错误估计,他认为,住在宛城的司马懿得知自己举亊后,一定要从宛城向洛阳表奏,等到天子诏令从洛阳返回宛城时,司马懿才能从宛城起兵到新城。宛城至洛阳约八百里,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这样从奏请到发兵,前后要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自己早已城池坚固、大事巳成了。所以孟达的一切行动都是按这个时间表来安排的,他根本没有准备任何应急措施。哪知司马懿不但没有奏请天子就直接发兵前来征讨,而且又一日行两日之路。由于速度加快了好几倍,所以司马懿的军队便像天兵一样突然降临。孟达当然不及提防。
《孙子兵法.九变篇》中说: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意思是,用兵的基本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可能不会来的侥幸情况,要依靠自己的严阵以待,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充足力量。孟达就是犯了恃其不来,恃其不攻的错误,他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司马懿最快也要在一个月之后才能来到的错误估计上。结果使起兵之事被扼杀在摇篮里。诸葛亮曾在《戒备》中说: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如果居于安定却不思虑危亡,敌人巳兵临城下,却不知紧张,这就好像燕子在不断拉动的幕布上做巢,鱼儿在下面烧着大火的鼎里游玩一样,很快就要败亡。这里所第十八话轻教自信欲求功机事不密却成空。讲的也是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