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平定南方之后,便欲北伐中原,但因提督雍、凉等处兵马的司马懿深有谋略,一时无机可束。为借曹叡之手除掉司马懿,参军马谡向诸葛亮献了反间之计。于是诸葛亮暗中派人到洛阳、邺郡等处,散布谣言,谎祢司马懿想要造反。同时在邺城的城门上贴了一道告示,其大意为:当年太袓武皇帝曹操创立基业,本想要立陈思王曹子建为社稷之主,但却被曹丕夺得,又加皇孙曹叡无德无才。但却妄自占据皇帝之大位,这既不符合天意,又有背太祖的遣意。所以我要立即兴师讨伐,另立新君。凡有不流言和告示传到朝廷,曹叡当时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太尉华歆认为司马懿所以要主动去守雍、凉之地,就是想拥兵造反,现在反情巳鼍,应该马上诛杀。司徒王朗认力,司马懿既深明韬略,又食怀异志,若不早除。久或为祸。大将曹真认为,在尚不知其真假的情况下,马上出兵讨伐,等于让他造反,为了观察司马懿的动终,叡亲自率领御林军十万,径到安邑。司马懿不知曹叡前来的用意,想要显示一下自己治军的成严,便带领数万军队前来相迎。这时有人对曹叡说:司马懿率兵前来抗拒,实有反心。曹叡于是派曹休前去质问。司马懿听后,十分惊慌,急忙退了军马,到曹叡车前伏在地下,一边哭一边申辩。曹叡最后釆纳了华歆的意见。削夺了司马懿的兵权,罢归田里。命曹休总督雍、凉军马,然后返回洛阳。
诸葛亮得知亏马懿遭贬,立即上《出师表》兴兵伐魏。曹叡急派夏侯琳抗敌,结果连失三郡,因怕问罪,逃窜羌中去了。曹叡又命曹真为大都督,王朗为军师,前来抵焯蜀兵,结果诸葛亮在阵前骂死王朗,又连连击败魏军,在形势危息之时,曹叡准备御驾亲证,但恐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只得复司马键官职,加为平西都督,聿领南阳诸路军马,赶赴长安聚会。司马懿直新执掌兵权后,擒孟达,取街亭,反败为胜,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魏主曹叡因对司马懿产生疑忌,便削夺了他的兵权,将他罢归田里。那么,曹叡对司马懿的疑忌是对述是错呢?如果纵观司马懿的一生,完全可以说他是一个大大的野心家,尤其是在诛杀曹爽之后,他的不臣之心更明显地暴露出来。再进一歩看他的儿子辈,则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至于他的孙子则是明目张胆直接动手了。对于司马懿这个人,曹操当年就看得很透,曾说:司马懿埯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真可谓人木二分,若从这个角度来说,曹叡对司马懿的疑忌实在不够,假如能疑忌到立即诛杀,并且灭其九族的话,那么,曹氏天下就不至于被司马氏篡夺。可惜得很,曹叡的疑心远没到这个程度,这无异为子孙后代造了孽。但是,若论此时此刻的司马懿,我们虽不能保证他内心无半点异志,但从他的行为当中却看不出有何反情。首先,曹叡之父曹丕在临死的时候,曾托孤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三人。受到曹丕如此信任,肯定经受过较长时间的考验。其次,在曹叡带兵十万前来观察动静时,司马懿先是伏道而迎。当受到曹休质问时,他马上退了军马 自见天子辩之。当他被削职还乡后,也没有任何反抗的举动。在宛城闲住时,闻知魏兵累败于蜀,乃仰天长叹:得知孟达欲反,敢于承担不奏天子的风险,带兵兼程擒拿孟达。所以说,在曹叡疑忌他的时候,他实在是不该被疑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