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用子午谷奇谋 表面是一个出兵胳线的分歧,而实质是用兵策略的原则之争。诸葛亮所主张的是依法进兵。即取平坦大路,魏延所主张的是奇兵突袭,即走崎岖小径。诸葛亮为什么要依法进兵,而不愿奇兵突袭呢?主要是为了求其稳妥,不想承担风险。有人认为蜀汉地狭民少,丁壮有限,经济薄弱,经不起大的损失,所以要依法用兵。如果依法用兵的目的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的话,那么,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手段是惜兵慎战。即守住边关,少兴战事,与民休息。然而,即兴战事,就会有付出,这时付出大小的计算,不应是付出的绝对数量,而应是付出与获取之间的比值。如果付出为二,获取为一,则为得不偿失。如果付出为二,获取也为二,则胜负相抵。如果付出为二,获取为四,则事半功倍。
诸葛亮六出祁山,安静而坚重 即使失败了也能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似乎就是依法进兵之功。但若从其六出祁山,均无尺寸之功,最后又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角度来考察,那么,诸葛亮为之而付出的一切都是无谓的牺牲。诸葛亮曾在他自己所写的《将苑.轻战》中说:甲不坚密,与肉袓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人,与无镞同。盾牌、盔甲若不坚一固细密,就与光着身子一样;射箭时若射而不中,就与没有射一样;而箭虽能射中目标,但却不能射入,就与没有箭头一样。按着渚葛亮的思路推论,则可以说:打仗若不能胜 与没有打相同。没有打仗可以不必兴师动众,打而不胜,徒然劳民伤财。诸葛亮所采用的相持不下,旷日持久的遭遇战,消耗战,与他节省民力的初衷是南辕北输的。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如果成功,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就是说,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若不胜,仅五千人受害而已,至于蜀军锐气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不会是大伤。所以说子午谷奇谋的期望值虽不是白分之百,但是其目标价值却很大。相比之下,应该比诸葛亮的依法进兵更可取。那么,子午谷奇谋成功的可能性怎样呢?虽然诸葛亮没有给他以实践的机会,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从行军路线看:魏延所设计的行军路线是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这条进兵路线可以直插敌人的咽喉,打中了蛇的三寸之处。若把长安、咸阳取下,截断中原与西部的各种联系,西部各郡则可望风而降。若从陇右而出,敌人的进路畅通无阻,援兵源源不断,真可谓薪不尽,火不灭。从对手的经验看:夏侯琳属懦弱无谋之辈,小儿没有作战经验,对战场地理又不十分熟悉,又处于被动拒敌的二十六话怯用奇谋无奇功乎坦大路也覆车。形势,不可能条条道路都加防备。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主要是担心敌人在山僻中以兵截杀。那么,从哪条路进兵没有敌兵截杀呢?另外夏侯楙刚刚调来关中诸路军马,尚未进入最佳状态,正好有机可乘。
天下英雄所见略同,深通谋略的司马懿也有与魏延完全相同的见地。他曾说: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得多时矣:司马懿是个最讲实际的人,在不知魏延早有此计的情况下。能提出此策,可见子午谷奇谋并非异想天开,至少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我们还可以把子午谷奇谋与偷度阴平奇谋相类比,邓艾欲偷度阴平时,钟会曾背后嘲笑邓艾说:人皆谓邓艾有能。今日观之,乃庸才耳!又说阴平小路,皆髙山峻岭,若蜀以百余人守其险耍,断其归路,则邓艾之兵皆饿死矣。吾只以正道而行,何愁蜀地不破乎!魏延之谋与邓艾之计极其相似,而钟会之言与孔明之语又如出一辙。还有一点相同的就是钟会失去了灭蜀立功的机会,诸葛亮也是伐魏而无尺寸之功。所不同的是邓艾的汁谋得以付诸实践,并收了奇功,魏延之计被活活扼杀,他只能怏快不悦而巳。
魏延认为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是胆怯这对诸葛亮来说实在有点冤枉。倒是诸葛亮的死对头司马懿说得切中要害,比较公平。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诸葛亮评价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时说:此非万全之计也。对一项决策进行严格筛选,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失误,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用万全作力取舍的标准。却实在苛刻,这种谨愤有点太过分了。因为最佳的方案,不一定是有百分之百成功把握的方案。任何方案都有利有弊,过分谨慎的代价是失去难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