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形篇》)先前那些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造成不会被敌人战胜的条件,然后再寻找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具体地说,姜维应诙先把自己的门看好,然后再去敲别人家的门首先保证不让魏国打进来,再去兴兵伐魏,这样才符合做战的原则。然而,姜维却正好相反,他总是想着要去征伐别人,只要一找到借口和机会,就马上发兵,看样产像是兵强马壮。但是当魏兵主动前来征伐的时候,他的防御能力就破绽百出了。姜维刚与钟会交战,就连连失利,被迫退守剑阁。邓艾之所以能伦渡阳平,也是因为蜀国撤掉了诸葛亮当年所设的把守险隘的军队。此事虽不全是姜维所为,但他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萎维每次出战,虽然有时能取得一些暂时的胜利,获取一点小的胜利但最后却都是以失败告终。细算起来,每次所付出的代价都是相当大的。总的来说绝对得不偿失。
谯周在《仇国论》中说: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是故智者不为小利数目,不为意似改步厂(《三国志申蜀书,卷十二》)谚语说:与其依靠侥幸投机而致连连栽跟头,不如细致周到地考虑好了再去行动因此了,聪明人不会因小利而转移目光,也不会因似是而非的意念而改弦易辙。谯周的这几句话,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姜维的毛病。姜维每次北伐都没什么大作为,他自己事前也预料到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怛是他却说:今吾既受丞相遗命,当尽忠报因以继其志,虽死而无恨也。今魏有隙可乘,不就此时伐之,更待何时?又说:昔丞相六出祁山,亦为国也,吾今八次伐魏,岂为一己之私哉?可以看出姜维一直把自己的行为看做是尽忠报国,并且每次他都认为魏国有隙可乘,必能取胜,但每次都给蜀国带来很大的损失,这也许可以叫做南辕而北辙吧。
由于姜维不听谍周的《仇国论》,一直我行我素,最后不但给他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也给蜀国带来很大的危害。姜维多次征战,屡战无功,这就必然引起一些奸佞之人的忌恨。例如中贵黄皓就曾多次从中作梗,致使伐魏半途而废。一次黄皓布散流言,说姜维怨恨天子,不久将会投魏,结果此谣言传遍成都,姜维因此被强行招行。还有一次,黄皓为了让阎宇立功,便对后主刘禅说:萎维屡战无功,可命阎宇代之结果一天三道诏至,姜维被迫退兵而回。回来后,他一怒之下要杀黄皓,后主刘禅却极力为其袒护。当时法正告诉姜维将军祸不远矣。这时姜维为了避祸,按法正的指点,奏请后主派自己到沓中屯田。这些都是姜维因北伐而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危害。
法正曾预言:将军若危,国家随灭。事情虽不至于如此严重,但姜维的避祸确实给蜀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由于姜维远离朝廷,黄皓等人便可以为所欲为。当姜维得知魏兵来犯的消息,马上写表请后主调兵遣将,联络东吴,但因离得较远,本为紧急军情,却被说成是欲立功名。尽管告急文书,都被黄皓隐匿,因此误了大事。试想,如果姜维不曾因祸而避于沓中,有机会与后主直接见面,就不会贻误战机。另外,如果姜维能谨于防守,使蜀军能再多坚持一段时间的话,钟会就打算退兵而还了。然而在钟会将要坚持不住的时候,蜀军首先坚持不住了。后主下诏向魏投降,蜀国灭亡,姜维也终致陨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