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曾说: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又说: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将苑智用》)在用兵作战中,要特别注意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如杲相应的条件不具备,就很难取胜。所以逆天、逆时、逆人为兵法之大忌。而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对这几项大忌,竟都有所违逆。对曹操所犯兵家之忌,周瑜提出了四条:北上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从诸葛亮对曹操的分析中还可以补充两条: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二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
诸葛亮和周瑜的分析是很客观的,这从曹操在战争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应问题中可以得到证明。例如:因北土未平,所以当徐庶为了避祸,故意传言马腾、韩遂谋反,欲杀奔许都的寸候,曹操果然吃惊不小,急忙分兵前去守关;因为北军不习水战,所以庞统才得以巧授连环计;因为荆州士民并非心服,所以曹操才疑心杀了蔡瑁、张允。无论是战争或是其它竞争活动,都应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而不应以己之短去攻敌之长,否则必败无疑。曹操正是用己之短去攻敌之长,所以人数虽多,也只能处下被动的地位。
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这虽不是什么优良品质,但是,若对什么事都疑虑一番,尽管会冤枉了很多好人,倒也可以少受些欺骗。然而,不知他吃错了什么药,曹操于赤壁之战期间,在多疑的习惯之外,又添了轻信的毛病,这就使他屡屡上当。下面来看一下多疑和轻信给他带来的麻烦。蔡瑁、张允原本刘表手下大将,此二人因忌恨刘备,便真心实意地投降了曹操,曹操令其为水军都督。两人每日操练水军,确实非常尽心,只是与周瑜水上一战失利,曹操便斥责他们说: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广因为有此疑忌,所以后来蒋干盗书,诬二人通敌时,曹操对两人更加怀疑,不问青红皂白当即斩首,不想此举正中周瑜之计。使曹操水军受到严重影响,这就叫做自毁长城。另外,诸葛亮草船借箭也正是利用曹操多疑而不敢轻出的弱点,轻而易举地嫌走了十万支箭。在很多应该怀疑的地方,曹操却又非常容易轻信。如献诈降书时,尽管阚泽能言有胆,滴水不漏,尽管蔡中、蔡和报来黄盖受刑的消息,对黄盖投降一事虽不可不信,但也绝不应尽信,因为事情来得实在突然,蹊跷。可退一步说,即使完全有理由相信投降是真的,从军事常规来讲,也应有以防万一的准备。所谓受降如受敌(《旧唐书裴行俭传》)即接受投降的军队,如同接受敌人一样,必须严加戒备,不能丧失瞥惕。而曹操在别人的一再提示下,才有所醒悟,但已经来不及了。
庞统过江巧授连环计,此事虽做得天衣无缝,但是曹操手下并非没有能人。除了徐庶看得真切之外,程昱更提醒曹操: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然而曹操却对庞统之人,对庞统之计深信不疑。不加改变也不加防范。后来竟十分得意地对众将说:今非此计,安能涉大江险!东吴对曹操用计,并非一次而成,而是一计一计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只要其中有一计被曹操识破,那么,东吴良苦用心就会前功尽弃,可惜曹操对每一计都深信不疑,尽管曹操一生诡诈有余。但是在此处我们还是要说,曹操太过于轻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