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军中的等级观念是很强的,他们依爵位年龄来论高下尊卑。如果在酒桌上依爵位和年龄来论资排辈是可以的,但是在真拼硬杀的战场上也来论资排辈的话,就会误了大事。当华雄打败孙坚,用长竿挑着孙坚的赤帻来诸侯寨前搦战时,袁绍便派袁术手下骁将俞涉出马,结果没战三个同合,便被华雄斩了。接着,袁绍又令韩馥手下大将潘风出战,很快又被华雄斩了。这时关羽自告奋勇请求出战。袁绍不问关羽的本领如何,却先问关羽现居何职。当他们听说:关羽只是刘玄德手下的一个无名马弓手时,哀术竟大声对关羽喝道: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袁绍也说:使其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最后经曹操一再说情,关羽己立下如不胜,请斩某头的军令状,这才勉强让他下阵一试。
在具有较高品级和官职的人物纷纷落马之时,诸侯军的决策人本该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但袁绍、袁术所关心的仍是自己的面子。他们怕人说众诸侯无大将,怕被华雄所笑。欧阳修在《准诏言事上书》中说:举将而限以资品,则英豪之上在位者不可得矣!选拔将领才,若被资历品第所限制,那些英勇之人就会因地位低下而不得重用了。特别是对那些需要真才实学的职位,如果仍然死守论资排辈的用人标准不放,不对整个事业有用,而是对所用之人的性命和声誉也是不负责任的。另外如果不是曹操坚持唯才是举,关羽将会水远置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孙子兵法》中把赏罚分明作为很重要的观点之一,可见赏罚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袁绍在就任盟主时也表示: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但是在实践中却是另一套做法。关羽斩了华雄,立了人功,按理说应该重赏,但是袁术但不赏,反而借故责骂刘备二兄弟。并且要把三人赶出帐去。当曹操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的时候,袁术竟然用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匀告退相要挟。试想,如果刘备因此一气之下率众离上,就不会有后来的一举打败吕布的战果。诸葛亮说:赏赐不避怨雠,则齐桓得管仲之力(《便宜八一策一赏印》)因为赏赐不回避有怨仇的人,所以齐桓公才能得到管仲这样的人辅佐,建立起霸业。而袁绍、袁术正相反,只因刘备三兄弟地位低下,并且冲撞了自己,便有功也不赏,这样的统帅永远也不能得人,更小能成就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