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自己兵力太少,他只带了3000精锐,大部队还留守河东,一时难以到达。而洛阳的游兵散勇很多,各行各的山头,董卓担心自己的实力不足以使人臣服,于是他用出一条伪装的妙计,他比自己的军队先大张旗鼓地进城,然后晚,又悄悄地拉出城外。第二天又大张旗鼓地进城,一下就镇住了洛阳城的各方势力。不久何进的部属就开始归附于这位兵多将广的大帅了,董卓的势力大增。正当董卓春风得意的时候,一个新的威胁又出现在他的面前,原来何进在招董卓进京的同时,又对另个并州军阀丁原发出邀请,在董卓到达洛阳不久,丁原的部队也开了进来。丁原的部队战斗力很强,手下的骁将吕布更是勇冠三军,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形势变得-触即发,而这时如果与丁原发生正面冲突,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董卓使用了后来无数军阀百用百灵的一招,他用金钱美女将吕布收买,让吕布倒戈,结果不费董卓丝毫气力,丁原就死于吕布的刀下,而并州部队也归顺了董卓,从此董卓成为洛阳城的真正主人。而这位新主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皇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敲山震虎,让那些世家大族明白洛阳现在是姓董,另外换一个小孩皇帝,也更便于他控制朝政。抛开道德因素不谈,董卓的行为在当时对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却十分有效,哪一位权臣不是通过废立君主工杀戮大臣来立威呢?董卓在废立皇帝之后,事情就变的顺利起来。他的另一项决策,却使他最终失去了一切。为了缓和与朝中世家大族的关系,董卓将这些世家大族子弟以及他们的一些门生、故吏派到地方去当宫,用意本没有错,但这些人在洛阳时对董卓是表面顺从,而心存不满,一但鲤鱼脱却金钩去,让其掌握地方实权,后果就可想而知果不其然,董卓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任命的这些人已经兵锋直指洛阳,要与他一较雄长了,就在这时董卓的后方也出现了危机,黄巾军的佘部郭太等东新起兵,不仅攻打太原。而且占领董卓的大本营,河东。这股起义军声势浩大,人数达到十几万人,董卓派去镇压的部趴也被起义军打败,董卓有被前应夹击的危险。面对这种局面,董卓再次做出抉择,决定放弃洛阳,全军向师关中,在长安建新都,然后闭关自守,静以待机。但在撤退的过程中。他的毁灭者本色体现无遗,他的部队在洛阳大肆烧杀掳掠,甚至发掘帝陵,放火烧尽一切建筑,致使洛阳200几乎没有人烟。这种做法,从军事上讲,有一定的意义,但却也由此失去了人心民望。观历史人物,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定,每一个人物在他的历史地位之内,他会做得很山色,而一旦历史给予他超越历史地位的机会,他却茫然不知所措,董卓并没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一个伟大的新秩序的建设者对他意味着什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只是一个走运的低层次的军阀而巳。挟天子却不能令诸侯,据帝京而不能守,灰溜溜地一路烧杀着撤回老家。回长安后,起义军散动乱平了,董卓却又回到在洛阳的老路上去了纽天置酒高会,淫东纵恣。
最可笑的是他往长安城的旁边修筑了座力郿乌,在坞顷储存了足以吃30年的粮食。他的想法倒是比较周详,他说,如果大功告成。就雄踞天下;不成,守往此坞就足以养老,对于政治家而言,一生的依雅就在于权力,权力的斗争本就是一条单行道。胜者自然以雄踞大下,失败了只怕求为田舍翁尚不可得,哪位胜利者会让以前的死敌安逸地躺在家诅安度晚年呢?董卓有如此之资。不知整军修武,与群雄争衡天下,却孜孜于修安乐窝安度晚年,无异于尸走肉,其尤能为者。也明矣!当董争正准备安度晚年的时候,他的晚年却意外地很快结束了,他终于重复了丁原的故事。吕布的投诚本是董卓的妙手,两人也誓为父子,但他似乎不知道,即使真的父子面对政治斗争的时候,听谓的血缘亲情都会弃如粪土,父子相残的惨剧历史上岂在少数,更何况足义夫义子。董卓对吕布随便呵斥,任意指使,而吕布与他的婢女有私,他就好像自己被戴匕绿帽子似的,于是老夫聊发少中犴,非要惩治吕布不可。其实师有事弟子服其劳,也不是说不过去,而要逐鹿天下对于董卓而言,吕布不可或缺,当然要结以恩义加以笼络,那么区区一女子义何足惜。董卓却因小失大,使得吕布心存怨望,那吕布本是三姓家奴。毫尤信义可言,既能杀丁原又怎怕再加一个董卓?于是只要王允略加挑拨。-切都变得顺理成章,当董卓将吕布当成心腹的时候,这个儿了却已经磨刀霍霍了。一天。董卓上朝的时候,李肃率共掩杀,当董卓大喊吕布的时候,回答他的却是吕布的刀斧。就这样董卓终于死于自已义子的刀下,董卓的荒淫残暴遭到了报应,死后人们在他的肚脐上点灯,一直亮了好几天,一代豪雄就这样完结。当然政变者也没过几天好日子,董卓的部将不久就攻人长安,王允遇害,吕布逃亡关东,进或雄踞天下,退或安享晚年,董卓的心愿终于化为一枕黄粱梦。董卓身后,群雄逐鹿,终成汉室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