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刘备流落荆州,广求贤佐,虽然别人介绍鼎鼎大名的卧龙给他。刘与诸葛的见面,历史上有很多说法。流传最广的一种,说刘备心动,想去看个究竟,这才有了 三顾茅庐的故事。这个故事,说起来有那么一点曲折。真正打动刘备的推荐人,是徐庶。徐庶与诸葛亮有交往,在刘备手下又被看重,于是他站出来,说诸葛亮,荆州人称卧龙,是个难得的人才,将军愿不愿见他?刘备在荆州寄人篱下哪有不要人才的道理?
他连忙回说:你现在快把他找来。徐庶心知刘备爱才心切,就实情相告:这个人很高傲,最好您亲自去见他。随随便便派个人去招他来,恐怕不可能了。刘备并不介意,他听从徐庶的建议,亲自赴往隆中。到了之后,发现诸葛亮不在家出游去了。刘备只得灰溜溜地往回走。不久,他探知诸葛亮回家了,便再一次带着左右随行前去隆中。不枓,这一次还是扑了空。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诸葛亮虽然是条卧龙 行踪也是漂泊不定。刘备觉得气馁,却也没办法。
按理来说,刘备上隆中,诸葛亮是不可能完全不知情的。毕竟刘备不是个小人物,他要专程左拜访一个人、怎说也不是小事,两次都没碰上,最可能的原因是诸葛亮卖了关子,他要考验考验皇叔看看他的气度如何。不久,刘备又来到隆中,要拜访卧龙先牛 这时诸葛亮也无法回避了只得出来相见。一见面。刘备就问大下大计:诸葛亮感念他的诚恳,于是坦诚的谈了自己的看法:曹操在北方拥兵百万,又挟天子令诸侯,在政治和军事上占尽优势,此必不可与争锋。孙权割据江东时间不短,人才济济,民众归附,统治已有基础,加以将长江之险可以把持,不可图。但可以加强联系,引以为援。剩下的地盘,只有荆州和益州尚有发展余地。荆州位置重要,刘表无能,完全可以夺为己有,益州沃野千扒,地势险要,刘璋和张鲁都才不胜力,攻其暗弱,据益为己有。实现跨有荆益,不仅可以保存和发展。而且在天下有变,局势动荡之时,大军两路北上。夺取天下。身居乡村的诸葛亮对天下人势可谓了如指掌。
刘皇叔长久以来一直寄人篱下,听完这番话,不禁大为折服。照这个分析,自己也并不是一点没戏呢,看来卧龙先生名不虚传,要重用这番谋略,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终诸葛亮一生,隆中既定方针大体不变。从此,诸葛亮走出乡村,开始追随刘备,施展他经天纬地的不世之才。这一年,诸葛亮27岁。以上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演义》描写的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志〉裴松之引用的《魏略》、《九国春秋》对此则有载然不同的说法。话说曹操平定河北以诸葛亮分析形势,判断下一个群雄争斗的舞台将是荆州。荆州的刘表,有一点实力,但毫无野心,无意进取。所以诸葛亮生动到樊城上找刘备。此时的刘备对诸葛亮并没有特别的礼遇,是诸葛亮主动洵问刘备:英雄,您看刘表、曹操两人相比如何?刘备自然认为刘表不及曹操。诸葛亮又问:您和曹操比呢?刘备回答也不如,诸葛亮就说:刘表不如臀操,您也不如。可您手下只有很少人,就拿这点力量准备来对付敌人,恐怕不行吧?刘备说:我也发愁这事。那么,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人口不少,荆州郡登记的人不是很多。可以和刘镇南(刘表)说让本地居报户口,然后根据户籍征调人手就行了。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建议来做,力量大为扩充。从此,刘备了解到诸葛亮有战略眼光,所以待为上宾。
仔细想想,这一段不为陈寿《三国志》所采纳,又被裴松之判断力不可信的记载。其实应该是颇有一些可信性的。首先,这说法标明诸葛亮是主动参政,不是被动地在家坐等刘备来一请二请三请,其次,这样的故事与《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刘备)遂旨亮,凡二往,乃见的说法并不矛质。因为《诸葛亮传》的依据无非是诸葛亮《出师表》三访草庐之中,即便是诸葛亮先去拜访刘备,也不能排除刘备此后数度拜访语葛亮的可能,不一定非得把这两种记载对立起来。再次,《魏略》的记载把诸葛亮的出场写得真实可信。用一个具体可行的建议,帮助刘备解决眼前的时机问题,让刘备注意自己,然后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去发挥自己对天下大势的战略分析。对比《诸葛亮传》一见曲就纵论天下形势的高谈阔沦,难道你不觉得《三国志》的写法过于不切实际吗?最后一点,由此讨见,诸葛亮《出师表》的说法更可能是诸葛亮自高身价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