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徐庶,恐怕是无人不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短短一句谚语,使他成了知名度相当高的人物。这句谚语。源于《三国演义》徐庶本佐刘备,因老母被曹军所获,被迫投曹营。徐庶、不忘故主,终身不为曹操设谋划策。徐庶(生卒不详)字元直,颍川(今河南许吕)人。《三国志》中并未为他专门为他出传,只在诸葛亮、董和二人传中附带提及。倒是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一诸葛亮传》所作的注释保存了一些有关徐庶的资料〔《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多取材于此。
据裴注所记载:庶先名福,本单家子。也许是受了这条记载的启发,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演纾出徐庶化名单福,投奔刘备,后被程昱拆穿身份的故事。看来小说有将单家理解为单姓人家之嫌,这实在是个误会。单字作姓时读如一般则读作读一时,有孤单、薄弱之意,常与其他字组合使用,如单兵(寡弱无援的军队〕、单寒家进寒微八单门(孤寒门第)等。单家则是指孤寒微贱之家,以别于豪门大族。因此,庶先名福,并不是说徐庶本是单姓人家之子,徐庶少年时喜武不喜文,经常舞刀弄剑,羡慕侠客之行。
灵帝中平末年,徐庶曾打抱不平,为别人报仇而杀人。杀人后,他用白坚涂面。披散头发而逃,结果被宫吏捉到。官吏问他姓名,徐庶装聋作哑,闭而不答。官吏没办法法,只得将他绑在柱上,用车载到闹市中示众。围观者中也有人认识徐庶,但无人敢认,徐庶的同党及时来到。他们一拥而上救下徐庶。徐庶脱身后,反思平时所为。心中懊悔,于是毅然抛下刀剑,弃武从文,他换了文上巾,穿上儒生衣,开始折节向学。初到学馆,同学听说他以前的行径,都不愿理睬。徐庶则毫尤怨怒之意,只是每太早起,独自一人洒扫庭脘,勤苦渎书。由于他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因此,很快就精通义理,成为一位名士。从这段经历可以看出,徐庶如晋人周处一样,是浪子回头而成为一代名上的,这也可称得上是难能可贵了。
徐庶成名之后,交接天下才俊,与诸葛亮等人的交情甚密。小说中曾借司马徽之口说:孔明与博陵(今河北蠡县)崔州平、颍川石广兀、汝南孟公威与徐元贞四人为密友《魏略》中也钉(徐庶)遂与各郡石韬(即石广元)又与诸葛亮特相善的记载。能与诸葛亮这样出类拔萃的人交往,徐庶的才学之高也就可见一斑。徐庶后来做刘刘备的谋士。关于这段经历,小说中曾极力渲染:徐庶化名单福,初遇刘备于新野(治今河阐新野)即被刘备评为军师,操练兵马,屡败曹军。后被曹操帐下程昱拆穿身份,并定计囚禁徐母,徐庶被迫奔曹。临行与刘备惺惺相惜,并为刘备推荐诸葛亮,方才离去。其中有一细节:刘备凝泪而望,月光却被树林隔断。刘备以鞭指树对身边的人说:给我把这片树林统统砍掉。众人问为什么要伐树。刘备说:谁让它挡住我看徐庶呢。这段故事虽不免有做作之嫌,却也极力渲染了二人感情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