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对徐庶辅佐刘备也有所记载。《诸葛亮传》中说,当时刘备屯驻在新野。徐庶来投奔,刘备对他非常器重。又说,刘备为曹操所追,徐庶母亲被曹操抓获。徐庶告别刘备,指着自己的心口说:本想巧将军共图土霸之业,可是现在老母被抓,方寸已乱,不能再为您效劳,从此别过,此后,徐庶就到了曹操那里。可见徐庶确是在新野始见刘备,并为刘备所重用。而他离开刘备也确是因老母被曹所获而不得已为之。只不过,曹操获徐母,并非如小说所说是由程昱设计骗来的,而是在战乱中所获。而曹操获徐母,迫徐庶投靠自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徐庶在刘备身边确实是作用不小,是曹操心头大患。
徐庶荐诸葛亮也是史奋其事的。《诸葛亮传》记载说:徐庶曾对刘备说:诸葛孔明,人称卧龙,将军愿见他吗?刘备说:你把他找来吧。徐庶说:这个人自视很高,应该是将军您亲自去见他。小说中更以半回篇幅演绎其事,印元直走马荐诸葛。由此事可见徐庶对刘备忠心耿耿,也可见他与诸葛亮的交情非同小可,更能看出他心胸开阔、毫无忌贤妒能之心。
而刘备以后的兴起,若无徐庶荐诸葛,恐怕也是不可能的。所谓徐庶进曹营半言不发,是说徐庶进曹营后,并不给曹操出谋划策。在小说中,曹操大军南下之前,曾派徐庶劝降刘备。谁知徐庶反将曹军动甸告于刘备,虽未回归刘备,却使曹操失了先机。不可不为曹操设谋,反而暗中帮助刘备。赤壁战前,徐庶又一眼识破了连环计,却并不向曹操点破只是设计脱身而占。徐庶这样做,一方面是因囚母之仇而恨曹操人骨,一方面也是因一心怀念故主刘备。而小说中要侧重反映的,恐怕还是后者。据《魏略》记载,石裙历任郡守、典农校尉(主管屯田),徐庶官至右中郞将、御史中丞(掌监察)后来诸葛亮出兵陇右(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听说他们只做了这样的官,感叹说:魏国人才真得那么多吗!为什么他们俩人不被重用呢?可见,不管徐庶进曹营后,是否真的不发一言,但他不被曹魏重用却是事实。关于徐庶最后的结局,《魏略》也有记载: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今犹存焉,这里的后,是指上面提到的诸葛亮出陇右之后其时是魏文帝黄初年间。
徐庶为人,小说中反映的是他的忠、孝。忠,当然是对刘备的忠。孝,则是对老母之孝,这在程昱口中曾一语道出:徐庶为人至孝。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因此,曹操利用徐庶之孝,囚禁徐母,要挟徐庶来降,果然,徐庶方寸大乱,立即辞刘奔曹。可从《三国志》的记载中,我们发现更多的则是徐庶的才华。《三国志-董刘马陈董吕传》记载,诸葛亮说:只有徐庶,能做到集思广益。人尽其才的,赞扬徐庶为官时,能够不计小嫌而取人之长,另外,诸葛亮还曾感叹自己当年结交徐庶,多得他教海。可见,即使是大智大贤如诸葛亮,也膺服徐庶的才学,从他那里获益匪浅。徐庶可以说是个相当完美的人才,刘备手下孙乾说他是天下奇才,只因被迫弃刘备投曹操而最终不得重用。由于小说是褒刘贬曹,因此徐庶的经历就有了明珠暗投的意味,对于刘备一方来说,他这个贤才岂不是也如庞统一样夭折了?因此,后人读《演义》至此,不禁为之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