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当汉中太守这几年,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惨败,本是蜀汉的多事之秋。但魏延在这几年干得相当不错。在这个处于守势的战场,魏延根据汉中的地形,拒险而守,称重门之法。就是依据地势,在汉中周围的险要之处建筑坚固的土木工事,驻兵其中。可谓深得防守之道。这几年,魏延保住了蜀汉北方的安全,为蜀汉枳聚实力,也为孔明平南,消除后顾之忧创造了条件,更为魏延的继任者留下了一个可行的战略,魏延之后,蜀汉镇守汉中的将领一直在用此重门之法。此后,魏延的官运仍是十分顺利,后来升为镇北将军。223年,封为都亭侯。227年,孔明第一次北伐,更升魏延为承相司马,凉州刺史,以他为先锋。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延大败魏国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此战过后,魏延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
从魏延投靠刘备20多年的表现来看,魏延一贯认真负责,南征北战,多立功勋。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安分私己之处,然而他有个和关羽十分相似的毛病。那就是虽然非常体贴士兵,在下级战土中极有威信,大家都肯为他拼命。但是却十分骄傲,看不起同僚。然而,他又没有关羽那么老的资格,那么高的威望,自然会有不少人对他心怀不满。不过,大部分人对他都加以避让,只有一个人例外,此人就是同样十分骄傲的杨仪。杨仪也是蜀汉政权中的后起之秀,此人素以妥善处理后勤问题和办事敏捷而闻名。杨仪既有管理后勤之才,对频繁北征又屡屡因粮草不足而失败的孔明来说自然十分有用。本来以杨仪的才干可能会有更高的作为。但是他却有个毛病,那就是心胸狭隘容不得人。
魏、杨两人。一个傲慢,一个心眼小。又都看不起对方,两人遇到起,自然是势如水火。更何况两人同在孔明的北伐军中,接触很多,产生冲突的机会也实在太多。从两人的出身来分析。一个是普通人出身,这种人由于潜意识的自卑常常在表面表现得十分骄傲。并觉得读书人浑身酸气,看不起读书人。一个是素有才子之名,自然看不起那些土豹子。当然,孔明在时以他之威望能力驾驭此二人当然不会成问题,但他也是既怜此二人之才,不能不用,又对他们的不合深以为忧,对二人之不合无计寸施。
孔明一死,这二人同时被推向前台,果然出现了问题。按孔明的遗嘱,杨仪总负责蜀军的退军事宜,魏延负责断后。如魏延不听指挥,就由杨仪自己带兵冋国。魏延当然不太听从杨仪的指挥,更何况魏延十分骄慠,自视极高。在费祎来探视他的意向时他说:丞相虽然过世了,但我还在呀!还葬是其他官员的事情,率军杀贼却是我的事情。怎么能因人死去便废弃天下大事呢?况且我魏延是何等人物,难道还要太听从杨仪这等人的指挥,为他断后吗?平心而论,此论确有可取之处,但从那些对魏延素有意见的人来看,魏延此语只能是表他巳有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