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156一236),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出身大家族,是个典型的文士。史上记载他少好学,善隶书,博览众书,自小随徐州名士白侯王安学《左氏春秋》。青年时期与王朗、赵昱过从甚密,三个年轻人同时为徐州人士看好。20岁时因文名被荐举孝廉,稍后徐州剌史陶谦又举他为茂才,他都没有应征。结果陶谦大怒,把他抓起来。幸亏赵兄倾身营救,才摆脱牢狱之苦。出来以后,张昭自知在徐州难以立足。加以徐州动乱多,州内人士为了避难多渡江南下,于是随大流到了扬州。张昭南下,正好赶上孙策草创基业,听从张纮的建议,他为延揽人才,对当下士族的代表张昭自然不会放过。善于笼络的孙策很快将张昭延至帐下。张昭文才出众,品行端正、风格谨严,办事稳重,在南北两地都名声显着。闲此孙策对他相当器重。见面后,即升堂拜母,待以师友之礼。订交完毕,当即任他为於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都让他放手处理。孙策出征时,张昭、张紘总是一人负责镇守后方,一人随从征讨。平定江东过程中,张昭以主角身份参与了孙策的全部军事、政治活动,功劳着实不小。
正因如此,孙策把张昭看做自己己的首席大臣,临死嘱咐他善相薛弟,把辅佐孙权的任务交给了他。同时,也留下了类似于刘备留给诸葛亮的嘱托。真心如此也罢,客套也罢,它透露的信总是一致的。即张昭在孙吴的地位同蜀汉刘备死后的渚葛亮有些近似。临乱受命,辅佐孙权继承父兄遗志的正是张昭。《三国志一吴书.张昭传》记载张昭受孙策遗嘱,率群臣立而辅之(指孙权)。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经过这番行动,稳住了阵脚。孙策之死,曾引起江东的暂时混乱,各种潜在力量蠢蠢欲动。而孙策旧臣对何去何从也认识不在这种关键时刻,张昭凭借白己的影响力,力保年不足二十的孙权顺利上岗,当时孙权感于父兄之命,悲戚交集,不愿面见群臣。张昭劝他化悲痛为力量迎难而上,保持江东局势稳定。他的一番话,可谓语重心长:为子弟者,贵在能继承父兄基业。发展壮大,成就勋业。现在江东局势不稳,盗贼四出不是悲伤哀痛的时候。
照理说,孙权上台后,最倚重的应该是张昭。除了张昭往孙策政权中的地位外,这一次拥立之功孙权也不应该忘记。按史书记载,孙权上台之初,张昭仍为长史,受任如前。每次出征时,都要留张昭负责镇守。孙权拜车骑将军时,张昭任军师。但不久,这位众望所归的元老却失去了孙权的重用。尤其是在孙权政权得以稳固之孙权称吴王时,张昭任绥远将军已失重任。此时湘水孙邵死,众人要求以张昭继之,孙权当下拒绝。借领丞相事烦,任用了顾雍。孙权称帝后,张昭更是离职居家养老。平心而论孙权对张昭还是很尊重的,不仅在张昭面前说话小心谨慎不敢惹他,而且待遇也相当优厚。稍未得重任也是自然的。原因除了政治上孙权重用当地豪族并目致力于培植向己的心腹力量外,两人的性格冲突也是很重要的原因。